行业研究
“邮”说反诈 | 反诈,快递业有责任,亦应有边界
中国快递之家 2025年04月25日 16:34
近年来,不法分子利用寄递渠道进行诈骗的案件增多,主要形式为伪造快递单、冒充客服、高额到付、虚假刷单及高价物品代收等。 中国快递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丁红涛在接受专访时指出,快递业并非电信诈骗的“源头环节”。快递企业及从业人员在现行法律框架内履行基本职责,不应承担不必要的责任;同时呼吁全行业加强技术防控、完善内部机制,并形成全行业反诈意识,共同筑牢反诈防线。
责任界定:诈骗结果无须担责
从法律层面来看,快递服务合同的双方是寄件人和快递企业,从收件人的角度出发,其与快递公司不存在直接的合同关系。在寄递服务合同中,是寄件人委托快递公司递送物品,所以收件人不能依据寄递服务合同约定向快递企业主张责任。收件人收到物品时,快递公司只是承担递送环节的工作,目前尚未有法律规定要求快递公司对递送环节涉嫌诈骗承担责任。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收寄验视问题,丁红涛解释道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》《快递暂行条例》《快递服务》系列国家标准等法规,收寄验视是快递企业的基本义务,其核心在于查验物品是否为禁止寄递的物品,而非识别二维码等信息。“不能要求快递从业人员逐一扫描二维码防诈,这超出了行业能力范围。”丁红涛说。 从监管角度而言,快递企业只要按照规定和标准执行实名收寄、收寄验视、过机安检“三项制度”,相应责任便已履行完毕。丁红涛直言,收寄验视和实名制的责任主要在于政府监管层面,并非快递企业对收件人的责任。“企业若已按规定落实好‘三项制度’,不管包裹最终是否引发诈骗,快递企业与快递员本身都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。若消费者遭遇财产损失,其追责对象应是诈骗分子,而非快递环节。”
能力建设:升级行业反诈体系
丁红涛指出,快递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环,应融入全民反诈体系,可从四个方面提升行业反诈能力: 一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,定期开展反诈专题培训活动,帮助快递从业人员熟悉常见的诈骗话术,掌握证据固定方法以及正确的报警流程。通过系统培训,提升快递员的反诈意识和应对能力,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更好地识别和防范诈骗。 二是融入全民反诈体系,全行业应梳理利用寄递渠道进行诈骗的常见手段,并向全社会公布,让公众了解诈骗方式,增强防范意识。行业应积极融入全民反诈行动中,通过制作行业反诈宣传片、编制工作手册等方式,将反诈宣传融入各个寄递操作环节,增强全行业反诈意识。 三是提升收寄验视水平,持续完善收寄验视的规定和标准,从反电诈角度梳理工作方法和技巧,确保收寄验视工作更加科学、有效。要严格做好实名收寄工作,以便在发生诈骗时能够快速锁定寄件人。强化技术防控手段,从技术手段研发高效识别涉诈二维码的工具,同时在收寄环节加大X光机等设备的应用力度。 四是完善内部制度建设,建立反诈快件备案机制,对于这类快件的投诉要谨慎处理,设立投诉响应通道,防止快递员因拦截诈骗包裹被投诉后,遭受不公正处罚,保障快递员的合法权益。
丁红涛强调,快递员作为直接接触消费者的“最后一环”,需在反诈行动中发挥基础作用。他提出三点核心建议:其一,尽到提醒义务。对来源不明的快递,尤其是到付件,快递员应主动提醒收件人核实是否购买过相关商品,避免收件人误收问题包裹,切实将提醒义务落到实处。其二,发现可疑立即报警。若快递员在派件过程中察觉包裹涉嫌诈骗,需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。这是保护消费者权益,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,能及时阻止诈骗行为的进一步发展。其三,快递员在处理可能涉诈包裹时,应对沟通过程进行录音录像,完整记录相关情况,并及时向公司上报线索、做好备案。
公众防诈指南:拒收、不扫码、速报警
利用寄递渠道进行诈骗的形式多变,公众该如何防范?丁红涛提出三点建议:
01 拒收不明包裹 ....
对非本人购买且寄件人信息模糊的快递,直接拒收;对不小心签收的快递,要及时联系快递员拒收或退货。
02 警惕潜在陷阱 .....
对于包裹内附带的各种扫码领奖、退款链接等卡片或纸张,要坚决做到不信、不扫、不转账。冒充快递的客服典型诈骗手段,应当第一时间通过快递企业公布的官方电话核实快递信息。
03 第一时间报警 .....
若怀疑遭遇诈骗要第一时间报警,只有公安机关才能快速冻结资金、切断诈骗链,与企业或其他方面纠缠会浪费宝贵时间,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挽回损失。此外,对有责任的电商平台和不法分子所在企业,可通过投诉举报或起诉的方式追责。
此外,家中长辈和孩童往往是易受骗群体,要重点提醒他们增强反诈意识。